感受尊老敬贤的国家温度
“你们这么大岁数,身体还不错。你们别站着了,到我边上坐下。”“来!挤挤就行了,就这样。”11月17日,在习近平总书记同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代表合影留念时,突然出现了温暖人心的一幕。习总书记看到93岁的黄旭华和82岁的黄大发两位道德模范代表年事已高,站在代表们中间,便握住他们的手,请他们坐到自己身旁。两人执意推辞,习总书记坚持邀请,最后两人在习总书记身边坐下。
如同初冬里的暖流,这一感人瞬间久久荡漾在亿万人心间。习总书记对两位老模范的关心和尊重,令人难忘、令人动容、令人敬仰。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精神文明是一个国家走向强大的根本支撑,道德模范是一个社会崇德向善的重要旗帜。这次受表彰的600多名代表,都是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到当代中国的精神风貌,可以看到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道德风尚。习总书记来到代表们中间,与他们亲切交谈,并力邀两位老模范坐到自己身边,这暖心感人的一幕既是习总书记尊老敬贤的真情流露,也传递着党和国家对精神文明的高度重视,为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全社会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作出了表率、提供了遵循、注入了力量。
身教重于言教。会见结束后,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对有关部门的同志说,给老道德模范让座,这是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这就叫人伦常情。习总书记一个自然而然的举动,身体力行中华民族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展现出亲民爱民的崇高风范。黄旭华代表在回忆这一情景时不无感慨:“我做梦也没想到,总书记竟然把我请过来坐到他身边,还问了我的健康情况。”黄大发代表也十分激动:“总书记对我们老党员关心得很、尊敬得很,我很感动,也很光荣”。怎样表达对年长者的关心和尊敬?习总书记用行动给了我们答案:行胜于言。行动是最动人也最有说服力的,同时也最能见证一个人的品格、记录一个民族的精神高度。在习近平总书记身上,我们感受到了尊老敬贤的国家温度,体会到了大国领袖的人格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先进模范的尊敬与关爱,一次次为全社会作出示范,引领着社会风尚。2013年9月26日,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习总书记把目光转向坐在第一排左边的一位老人。他饱含深情地说:我刚才看到这位老大姐,她就是我们的老将军甘祖昌的夫人龚全珍,她今年90多岁了,我看到她以后心里一阵阵的感动。 2014年10月15日,习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当大家发言结束,习总书记准备发表讲话时,他望了望坐在右边不远处的中国红楼梦学会名誉会长、90岁高龄的冯其庸先生,对大家说,今天出席座谈会的不少老艺术家年事已高,大家如果累了,就到休息室休息或者走动走动。和风化好雨,润物细无声。五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以上率下的行动感召下,崇德向善之风广植人心,精神文明建设结出累累硕果。
风成于上,俗化于下。习近平总书记用他的实际行动,为我们上了尊老敬贤、尊重模范的生动一课。见贤思齐、落细落小,方能蔚然成风。在新时代激扬向上向善的道德力量,我们要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向道德模范学习,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滋养心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风尚,汇聚全社会努力,成就更好的自己,为推动社会进步凝聚最持久、最深层的精神力量,构建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坐标;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托举伟大的梦想。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不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德润人心、让德行天下,神州大地的美德善行一定会成风化人,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一定会巍然屹立。
让基层迎检有正确的打开方式
“年底了,又要开始整理一大堆检查材料了。”“对比之前巡察组检查的材料,看看哪些能套到这次党建考核的材料。”“这次来的是什么小组,是不是又要准备检查材料了?”基层干部的聊天吐槽当中,尽管有些偏颇,但是也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当下迎检工作耗费了基层干部大量的精力,成了一项沉重的负担。
年底检查本是对全年工作的归纳总结,查缺补漏,为新一年的工作提供参考依据,但是过多过繁的检查已经让不少基层干部不堪其重,甚至谈“检”色变。从党建、经济到扶贫、综治,各项检查类目繁多。为了配合检查,基层干部就需要加班加点整理各种工作材料,安排好接待工作,服务好工作人员,确保检查不出问题,工作不出差错。背离了初衷的迎检工作,实际上已经了滋长了形式主义的风气,影响了基层工作的正常开展。为此,必须让基层迎检有正确的打开方式,真正发挥基层检查的作用。
少一些材料汇报,多一些实地走访。“兵马”未动,“材料”先行。年底每一项检查,都需要对照指标清单整理一次材料,原来的材料能套的就套,不能套的就造。总之,迎检资料要完整齐全,条理清晰,迎检汇报要有声有色,亮点纷呈。过多强调材料汇报已经使年底检查走了样,变了形。本是检查考核实际工作情况,变成了考察整理材料的能力,汇报工作的功夫,从而助长了基层形式主义作风。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树立正确的检查导向,必须多一些实地调查,对比前后几年工作的变化;多一些群众走访,从老百姓口中了解政策的落地情况。
少一些条块分割,多一些科学整合。精准扶贫检查小组前脚刚走,党建考核小组后脚就到。过多、过繁、过频的检查让基层工作人员难以招架。实际上,这些不同类型的检查存在不少相同的检查内容。上级领导部门之间的信息不融合导致了这种条块分割式的检查。上面千根针,下面一条线。本就承担大量工作的基层工作人员,在年底却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迎接这种条块分割式的检查。因此,必须打破上级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推动信息的共建共享,科学整合检查内容,做到能合并的就合并成一次检查,相同的内容避免多次重复检查。
少一些集中突击,多一些常态检查。检查是对平时工作的体检把脉,是对基层工作开展的一项有益的补充和帮助。但是,将检查过多地集中在年底,对基层工作人员压力可想而知。一到年底,就要忙着找资料、整材料、做汇报、搞服务,应付各式各样的检查。应接不暇的检查必然让基层工作难以将精力真正投入到日常的工作当中。功夫在平时。检查基层工作的成效,不能光靠这种集中式的年底大考,而应多从平时入手,多一些常态化的检查。这既能真正检查基层工作开展的情况,也能大量减轻基层工作的压力,缓解基层迎检“疲劳”。
景区“一元午餐”的意义在餐外
10月5日,河南洛阳老君山景区推出“一元无人售卖午餐”,吸引上千名游客排队就餐。5日中午该活动一共收入1167元,超过实际售出午餐数量。景区负责人表示,“一元午餐”只是一个概念,主要是为游客提供方便。(10月9日《北京青年报》)
民以食为天,据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综合测算,这个“超级假期”,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7.05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836亿元,在这当中当然也有“食”之贡献。对于游客来说,一次惬意旅游,不仅要吃得安心,还要吃得实惠,一句话,要价廉物美。
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标识,就是要不断给消费者带来价廉物美的消费体验。可是具体到旅游市场,游客已经形成了这样的认识:在旅游景区消费就是挨宰,谁都知道这不合理,只是因为景区做到了“明码标价”,你根本难以撼动。
在这样的消费环境下,骤然见到“一元无人售卖午餐”,真是故事中才有的桥段,想不暖心都难。据了解,10月5日 “一元无人售卖午餐”刚一推出,就有上千名游客前来排队就餐。看看老君山景区的“一元午餐”,再看看有些景区的“天价食物”,恍惚感油然而生。
老君山景区销售部一位负责人表示,一元连成本都不够,“这是个暖心活动,主要是为了服务游客,差价由景区负责”。想想很多景区形象宣传不计成本,老君山景区这么做花钱不多,效果却不错。“一元午餐”给人带来了丰富联想,一个直接启示就是,景区商品也可以不必高价。
景区“一元午餐”意义在餐外。对于游客来说,其意义不仅在于一元就能吃到当地特色小吃,而且在于“一元午餐”让公众看到景区商品也存在贴近性的可能。诚然,“一元午餐”属于“花钱赚吆喝”,对于景区来说,如果不是为了宣传形象没有必要把价格定得这么低,但在一元与高价之间,有着无数梯次的价格遴选。如果把价格定得相对靠谱一些,不仅能够告别暴利形象,而且能以价格拉动消费,吸引更多消费者。“条条大路通罗马”,不是一样可以获得不错收益吗?
硬科技重新定义中国力量
纳米机器人“钻进”眼球帮助修复眼球损伤;智能灰尘“飘进”化学工厂不间断检测任何微量的化学物质泄漏;3d打印“植进”我们的生活圈打印衣服、食物甚至机器……在日前举行的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上,这些颇具科幻感的创新给人带来极大震撼。
如果说以移动支付、共享交通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创新更多归类为“模式创新”的话,那么以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硬科技则更多聚焦尖端核心科技的创新。这种“比高科技还高级”的科技,不仅“硬”在技术的高壁垒和原创性上,更“硬”在其激活创新活力、塑造经济面貌的价值和能力上。
互联网渗透率几近饱和,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创新亟须开拓新的主战场。审视国内发展语境,经济新常态的大逻辑未变,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路径未变,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在对发展质量提出新要求的同时,也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而环视全球,更觉发展硬科技的鼓点紧迫。在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前夜,德国人有雄心勃勃的“工业4.0”计划,欧盟力推“2020计划”,毫不示弱的美国同样对科技制高点志在必得。
在这场新的竞逐中,中国非但不能缺位,而且要勇立潮头。因为一步的错失,失去的可能就是整个时代。历史一再启示,在人类现代化历程中,科技创新绝对是一个决定性变量。抓准硬科技的机会窗口,新经济之门将在创新的带动下打开,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格局调整,积蓄发展新动力,展现发展新前景。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国的“硬”竞争力,硬科技的发展还深刻塑造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版图中的地位,深刻影响中国科技的持续发展能力和全球影响力。
国产大飞机试飞、高铁走向全球、空间站时代开启……一个个点连缀而成的线,标定了中国科技新的历史方位。在这些看得见的变化背后,则是更为关键的“基座”工程:科技创新的观念水位抬升、科技创新文化土壤培厚、激发创新的制度日趋完善,等等。也由此,有国际媒体作出“创新势头在地理上正向东方转移”的判断。而这,正是我们眼下讨论中国硬科技发展的现实语境。
有科技人士指出:“在硬科技领域,中国终将领跑全世界。”从赶跑到并跑再到领跑,这样的目标设定或许有人觉得乐观,但并非痴人说梦。过去几十年中国科技的巨大腾飞,证明了我们创新发展逻辑及道路的正确性。实现硬科技的中国领跑,需要我们继续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创新自信,保有只争朝夕的斗志。实现更多先发先至甚至是后发先至的创新突破,也需要我们继续在“创新驱动发展”上做文章、做大文章、做好文章,把准脉搏、找准切点,在激励政策、生态优化、人才培育等方面做好支撑。
科技领域有两个最大的壁垒,一是时间,二是认知。率先走上快跑道的中国硬科技,将撬起中国未来,重新定义“中国力量”。